研究:氣候暖化 北極變暗沉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19日 下午4:36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科學家研究發現,北極地區夏季融冰增加後,因為海水面積增加,並吸收陽光熱能,造成陽光反射率降低,讓北極不再雪白,反而變得暗沉許多。研究者指出,海水反射陽光的效率與海冰相差數倍,因此北極融冰現象,造成地球過度吸收太陽熱能,值得注意。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者艾斯曼指出,北極過去一片雪白世界景象,隨著氣候暖化也開始「變色」,從衛星資料分析1979年至2011年,由於北極融冰現象讓海水面積增加,暗沉程度增加了8%,不僅如此,海冰面積縮水後陽光反射減少,使海水範圍擴大且增加吸收熱能,阻礙熱能散失氣體二氧化碳約25%的幅度。

艾斯曼說,北極照道理應該是一片結冰,只有夏季會開始融冰,進入秋季後又再結冰,但自1979年以來,北極每年9月融冰巔峰期,平均融冰面積9萬平方公里,被雪覆蓋的結冰面,相較海水能反射更多的陽光,因此當海水面積逐漸增加,海水吸收更多陽光溫度,海水溫度便上升。

據美國國家降雪與結冰數據中心表示,海水升溫現象也與反照率(albedo)有關。反照率是指物體表面反射陽光的程度,數據為零表示該物體可完全吸收陽光,1則表示會反射陽光。該中心也表示,海水反照率不到20%,但海冰卻可達70%以上。

其他科學家也曾推論,融冰會減少北極反照率,因此助長全球溫度升高。艾斯曼指出,1979年至2011年間,北極地區平均反照率從原先52%降至48%,降幅是原先預期的2倍。他也認為北極海冰短期內可能無法回到1979年的水準,但海冰每年都會變化,本世紀結束前,仍有可能出現「迴光返照」由減反增的結果。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期刊。

……..文章來源:按這裡


國際環境評論:暖化質疑派不會告訴你的事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4年2月17日 下午10:57

國際環境評論:面對全球暖化的可能成因──暖化質疑派不會告訴你的事

■倪世傑

1998年可能在你我腦海中並未留下什麼特殊的印記,頂多記得這是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的延續,但在台灣「去中國」的政治風潮下,印尼再次發生的排華暴動,恐怕也不可能成為台灣民眾的歷史記憶。甚至,全球暖化的議題也未能排上每個國家的議程,但這卻是地球近期以來最熱的一年。

許多全球暖化的質疑派要你相信,1998年最熱,但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統計,1998、2005與2009年可並列自19世紀以來最熱的3年。這也是全球暖化質疑派刻意忽略的手法:欲使你相信,既然1998年最熱,表示之後都沒那麼熱,全球暖化只是一場由各國政府以及科學家所炮製出來的騙局。吾人可以相當簡單的提出其他證據佐證全球暖化問題的存在不容忽視,像是北極圈冰層變薄了、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大退卻了、各地極端氣候頻繁發生了、太平洋的小島國快被上升的海水淹沒了等等。但是,沒有那麼暖的問題畢竟也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即便這是一個由算術平均數引起的問題,卻值得吾人繼續去問,何以致此?

NOAA表示,2013年全球上層海水(海平面到海平面下2,000公尺)溫度更暖了。該單位所利用的統計項目不是用溫度,而是用熱能單位焦爾。在過去55年間,全球海洋每秒鐘大約吸收136兆焦耳的熱能,相當於2個廣島原子彈釋放的熱量,而到最近幾年,該數據提高到250兆焦耳。有鑑於海洋吸收熱能的能力遠高於大氣與陸地,因此,這幾年海洋已經呈現溫度上升趨緩的徵兆,但這絕不意味著全球氣候暖化的現象已經趨緩,而是海洋繼續吸收熱能的能力因為已經吸收太多而變差了。

另外一組專家則為暖化現象趨緩的現象提出了新的解釋。由英國南威爾斯大學教授英格蘭(Matt England)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確實,海平面到海平面下2,000公尺的溫度上升趨勢變緩了,這與溫度不斷上升的預期存在落差。但這是因為在南半球,從南美洲往澳大利亞吹拂的南半球信風(又稱貿易風)在最近20年間風力增強,導致上層海水溫度降低了0.1℃到0.2℃,但這個熱能並不會因此喪失,而是進入更深的海底。英格蘭認為,這可以解釋為何過去15年間全球氣溫暖化的趨勢減緩。但問題仍舊未解決,這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暫停」中的暖化趨勢最慢到2020年將會停止,屆時,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將使上層海水的溫度再度變暖,甚至,而且很可能發生的是當信風減弱,海水溫度上升將帶動大氣溫度的上升,而那一次的增溫將更為厲害。

此外,也有研究者將地球暖化暫停的原因部分歸咎於太陽活動。美國國家大氣研究院(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研究員傳柏斯(Kevin Trenberth)表示,太陽活動力最強的時間在2000年,之後,太陽的運作開始衰退,較弱的太陽輻射能夠解釋10%到15%的全球暖化趨緩現象。當前太陽處於另外一個小型的活躍階段,太陽表面又出現了較為大面積的黑子活動,但卻相當可能是這一個小型活躍階段的尾聲。換言之,在2014年之後,地球可能會進入另一個小冰河期,英國拉塞福艾普頓實驗室(Ruthe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太空物理學教授哈里森(Richard Harrison)說,1645年英國晤士河凍結可能再次發生。

包括大氣、太空物理以及海洋科學家等自然科學界對全球氣候變異的成因與可能的影響都產出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學科,但研究得領域與項目越多,越顯示出地球氣候體系的複雜程度。換言之,研究得越多,所顯示的是未知的領域範圍無限擴大,這當然是科學革命以來進行任何自然科學研究都會遭遇的問題。但在啟蒙運動之後,人類是否因為太過於相信科學具有解釋世界的能力,而當科學宣示自己也遭遇瓶頸時反而出現莫衷一是的困境?可能正是如此。根據皮優調查中心(Pew)的調查正顯示,在2013年中44%的美國民眾表示氣候暖化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但在2006年,該數值有59%。

然而,如同科學家所擔心的,一旦民眾質疑地球暖化是人為的,民眾就會支持並實踐過去的以燃燒化石能源為核心的生活方式。一旦這段暖化暫停期、或是可能發生的小冰河期過去了,屆時蓄積更多熱能的地球爆發的溫度上升,恐怕就不是2℃那麼簡單的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圖說)阿根廷莫雷諾冰川(Perito Moreno glacier)一景,圖攝於2007年3月25日。(圖文/路透)

相關閱讀

【極端氣候陰霾籠罩下的2014】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510

【減碳才是硬道理── 氣候變遷的變與常】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364

【暖化的格陵蘭 轉機?危機?】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042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文章來源:按這裡


北極暖化速度快 「極端天氣」恐成常態!

作者: 華舜嘉 | TVBS – 2014年2月17日 下午9:52

全球極端天氣恐怕成常態,美加大雪、英國洪水、俄羅斯索契高溫、日本大雪,這些變化都是「噴射氣流」簡稱「噴流」造成,由於北極氣溫上升速度比中緯度地區來得快,因此噴流強度比較弱,形成大弧度的波,以上一波寒流來看,形成兩個長波,長波的特性就是影響範圍廣、移動速度慢,因此各地災情跟著顯著,美國一份報告顯示,由於北極暖化明顯,未來「極端天氣」恐怕變成常態。

記者華舜嘉:「2月17日的下午2點多,我們看到現在氣象局外頭的大型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是24度,但這可不是今天(2/17)最高溫,如果透過百葉箱的水銀『最高溫度計』,我們可以看到今天最高溫,來到27度上下。」觀測員:「這個是『最高溫度計』,他的水銀柱推到最高溫之後,他就停在最高溫。」氣象局觀測員仔細確認,傳統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又來到悶熱的26度、27度。民眾:「上個禮拜的確比較冷,可能會穿個五、六件之類的,然後今天穿這樣就有點熱了,冬天衣服收起來了,開始要穿短袖了。」明明上個禮拜還冷吱吱,現在卻又熱呼呼,簡直像在洗三溫暖,台北為例2月1日春節期間,高溫飆上27.1度,2月11日寒流突襲,台北低溫下探7、8度,一來一往差了近20度,2月17日這天,高溫又衝上26.9度,與上週低溫相比,差了19.1度但過兩天週三又有強烈大陸冷氣團,甚至寒流再次襲擊,台北溫度恐怕下探10度,不到兩天時間,高低溫差又逼近17度,「極端天氣」在國外更明顯。美國、加拿大鬧雪災,各地災情不斷,英國卻是洪水襲擊,幾乎泡在水當中,俄羅斯索契現在舉辦冬季奧運,但山坡上卻看不到雪,根本是夏季奧運,至於日本仍處在暴雪當中,全球氣候一反常態。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這邊(暖區)是在歐洲,歐洲這一部分他們今年雪下的少,但是雨下得特別多,因為這邊是暖(暖區)。」全球極端天氣,噴射氣流惹的禍,等壓線密集處,就是噴射氣流簡稱噴流,理想狀態下的噴流,逆時針旋轉,繞著圓形跑,但由於冷暖空氣溫差比過去小,這股噴流強度比較弱,暖空氣強竄,造成噴流大弧度彎曲,原本的冷空氣因為擠壓,跑到緯度低處影響到美國大雪,而暖區也因為這個「波」被擠壓,跑到緯度高的英國與俄國,造成洪水與高溫。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這種『長波』對地面是幾乎不動的,所以如果有長波建立起來,那這個天氣型態就會維持很久,冷的地方就會非常冷,持續得冷,暖的地方也會持續得暖。」長波影響時間長,以上一波寒流來看,噴流被暖空氣擠壓後,形成兩個波,波比較長,稱為長波,相對影響範圍廣,移動速度慢,因此災害跟著明顯,如果以2月17日來看,少說就有六個波,因此稱為短波,移動速度快,來得快去得也快,美國一份報告指出,未來這樣的極端天氣恐怕成常態。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最近的冬季北極越來越溫暖,暖化結果會讓極區暖得更快,比熱帶暖得更快,這樣造成南北溫差變小,南北溫差變小,就會讓西風帶減弱,西風帶就是減弱以後,就比較有這種南北,比較明顯的交互作用。」北極出現暖化現象,極區與中緯度地區溫差縮小,造成噴流動力降低,未來大家都得有心理準備,極端天氣時代來臨。

……..文章來源:按這裡


暖化影響 噴射氣流變弱 極端天候延長

作者: 黃文正╱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2月17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地球極端氣候頻傳,最新美國研究指出,最近英國暴風雨、美國東部和中西部的冰風暴、美國加州100年大旱和澳洲熱浪等極端異常天候,都較往年來得持久,可能是因北極暖化,以致於主導歐洲北部與北美洲氣候模式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變弱,長期滯留在同一區域內有關。

溫差縮小 氣流變弱

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教授法蘭西斯女士表示,同一區域長期陷入某種天候形態,發生頻率將愈來愈高,這意味地球的氣候模式正在改變,許多地區都將經歷前所未見的天候變化。她是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於芝加哥舉行的年會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

噴射氣流(或稱高速氣流、高空急流),是數條圍繞地球的強而窄高速氣流帶,集中在對流層頂或平流層,在中高緯西風帶內或在低緯度地區都可出現。其水平長度達上萬公里,寬數百公里,厚數公里。

法蘭西斯說,噴射氣流的部分驅力,來自於北極冷空氣與中緯度較暖空氣間的溫差,當溫差愈大,噴射氣流的速度也愈快。反之,若北極氣溫上升,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差縮小,噴射氣流便會變弱,容易受到阻礙,在同一區域長期滯留,也可能導致冷空氣朝南走,愈北則溫度升高,阿拉斯加和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今年的暖冬即是一例。

人為造成? 尚無定論

法蘭西斯指出,北極氣溫上升速度約是地球其他地區的2至3倍,北極暖化是噴射氣流變弱的主因,但她無法確定這是自然變化或人為結果,「北極迅速暖化,僅是過去15年的事。我們的觀察資料很少,目前還無法得到明確的訊號,不能過早下定論。」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科學特派員高許則認為,這意味「我們在冬天得習慣於持續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酷寒的天氣型態。」

……..文章來源:按這裡


歐美極端天氣 全球暖化導致?

民視 – 2014年2月16日 下午4:00

歐美各地近來出現罕見的極端天氣形態,除了英國西南部鬧水災,美東暴雪也沒有停止跡象,怪的是美西此時還出現500年來最嚴重乾旱,有專家認為這些都和全球氣候暖化脫離不了關係。

連續幾星期暴雪,交通事故頻傳不說,鏟雪鏟到天昏地暗讓人大喊吃不消,怪就怪在美東出現酷寒,美西加州卻在鬧乾旱,十多個城鎮面臨缺水危機。

民眾:「我這裡住了30年,從未見過這種狀況。」

民眾:「這是我見過最慘的一年。」

專家表示,由於一道穩定高壓擋住來自太平洋的水氣,導致噴射氣流被推往加拿大的同時,一股來自北極的寒流又將氣流推往美東,才會形成美西乾燥、美東濕冷的極端天氣形態,只是為何美東暴雪又臭又長,英國西南部暴雨也是一波波接著來,連專家也說不出真正原因。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專家:「這部份原因我們還在研究,目前找不到確切答案,如果能找出答案,未來對於1、2個月的氣象預測,將會更精準。」

透過氣象圖能看到,來自美東的一股低氣壓,正一路跨過大西洋直撲英國,水患災情未解的西南部、這下免不了又有暴雨來襲,針對近來歐美頻頻出現怪天氣,全球氣候暖化恐怕脫不了關係。

英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專家:「某些方面極端天氣,確實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天氣較暖和情況下,大氣能儲存更多水氣,也因此將導致更多降雨。」

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是總體現象,和局部地區出現低溫嚴寒並不矛盾,而且氣候暖化也會影響大氣環流,未來極端天氣的強度和頻率只會逐步往上增加。(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文章來源:按這裡


暖化害到海鳥 北極熊2天吃300多顆絨鴨蛋

ETtoday – 2014年2月8日 下午1:36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北極熊覓食習性也跟著改變,結果遭殃的是海鳥。加拿大一名研究人員即目睹1頭北極熊侵入絨鴨棲息地,並在48小時內吃光300多顆鴨蛋。

日前有研究顯示,北極熊有往陸地找食物的傾向,包括雪雁、雞蛋和馴鹿等都成為牠們的食物;渥太華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暨加拿大環境部研究員艾山謬.佛森(Samuel Iverson)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北極熊覓食習慣改變的說法。

艾佛森親眼看到1頭北極熊侵入絨鴨(eider duck)棲地,48小時內吃掉300多顆鴨蛋,每個絨鴨巢內約有4到5顆蛋。他表示,1頭北極熊可以吃光整座海島的所有海鳥蛋。

除了棲息在陸地的候鳥,在懸崖邊築巢的厚嘴海鴉(thick-billed murres)也同樣遭殃。艾佛森說,北極熊的主食是紅肉,並花費許多時間獵殺海豹,但因氣候暖化,北哈德遜灣結冰日少了60天,春天冰融提早30天、秋天冰凍延後30天,迫使北極熊必須尋找其他食物來源。

北極熊過去偶爾會吃鳥蛋,但愈來愈多跡象顯示,現在牠們根本是衝著鳥蛋而來;研究顯示,從1980年代以來,北極熊掠食鳥蛋的事件已增加7倍之多。艾佛森認為,雖然暖化對海鳥還沒有構成影響,但這一天終會到來。「我認為,這顯示氣候變遷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更深遠。」(新聞來源:cbcnews)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氣候暖化 北極熊吃鳥蛋充饑

中央社 – 2014年2月8日 下午12:07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7日專電)氣候暖化北極冰棚消融,北極熊饑不擇食,只好吃鳥蛋果腹。

渥太華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暨加拿大環境部研究員艾佛森(Samuel Iverson)表示,運動員1頓早餐吃1打雞蛋已很驚人,但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可以吃掉數百個海鳥蛋。

艾佛森表示,1隻北極熊可以吃光1座海島的所有海鳥蛋。

卡爾頓大學生物學博士候選人艾佛森說,他親眼目睹1隻北極熊侵入絨鴨棲息地,48小時內吃光300多顆鴨蛋。每個絨鴨巢內約有4或5顆蛋。

艾佛森的研究已刊載於英國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艾佛森說,不止棲息在陸地的候鳥遭殃,巢築在懸崖邊的如厚嘴海鴉也不能倖免於難,因北極熊會沿著崖壁攀爬,搜刮崖壁鳥巢。

北極熊主食脂肪多並富蛋白質的海豹肉,但艾佛森指出,因氣候暖化北哈德遜灣(Northern Hudson Bay)結冰日少了60天。春天冰融提早30天,秋天冰凍延後30天,迫使北極熊尋找其他食物來源。

科學家研究顯示,自1980年代以來,北極熊掠食鳥蛋的事件已增7倍多。海水結冰期愈短,北極熊入侵鳥巢的事件就愈多。

艾佛森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的氣候暖化尚未影響到海鳥,但這天終會到來。1030208

……..文章來源:按這裡


暖化! 北極冬季結冰期縮短24天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4日 下午3:37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發現,北極地區湖泊結冰期不僅延後,而且融冰時期也提早,導致結冰期相較1950年縮短了24天。同時,科學家也指出,氣候變遷已經嚴重影響到北極地區湖冰厚度,單單2011年,湖泊結冰厚度相較1950年最高時就減少了38公分。

滑鐵盧大學研究者蘇度表示,氣候變遷已讓阿拉斯加北部地區的湖泊結冰大大減少,因為科學家先利用衛星雷達圖像觀察過阿拉斯加北坡(North Slope)一帶400處湖泊,確定在1992年時約有62%湖泊曾全面結冰,但到了2011年,此比例僅剩26%,另外在這段期間,湖泊結冰期較往年延後了6天,融冰期卻提前了18天。

如果從1991年至2011年觀察,在4月時,當地湖泊湖底結冰面積減少了22%,換算湖面結冰厚度等於減少了22公分。

研究者指出,這次觀察湖泊深度大多不超過3公尺,一般在夏季時約有10周期間是完全處於無冰狀態,等到秋季溫度降低後則開始結冰,因此,融冰提早會影響湖泊的藻類活動力並使湖底的永久凍土融化。

從另一數據也可以看出氣候變遷的端倪。科學家發現當地平均溫度在21世紀初增加了攝氏1.7度,當地降雪時間也出現變化。研究者蘇度表示,現在的降雪大多出現在結冰前期。她補充說,由於雪扮演影響湖泊結冰厚度的關鍵角色,如果在結冰季節一開始就降雪,會降低湖泊結冰厚度,但若是結冰末期時降雪,因為雪可以阻隔外界溫暖空氣,會讓冰層繼續保留。

另外,結冰變化雖可以讓人類取得更多的淡水,但由於湖泊結冰厚度減少,以往能在湖冰上往來的物資卡車行駛上將更不安全,因此可能影響到載運地區附近民眾日常生活物品的運輸路線。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The Cryosphere》期刊。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氣候變遷影響 北極熊竟吃植物

台灣醒報 – 2014年1月28日 下午4:56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發現,氣候變遷下的犧牲品之一北極熊,為了適應氣候暖化造成食物來源短缺的窘境,竟然開始吃雪雁或陸地上植物。不過,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科學家即使發現北極熊食物呈現多元,但目前仍無法證實北極熊掠食多元化後,取得的食物可滿足生存所需。大環境改變,仍可能讓北極熊數量越來越少。

【開始改變食物】
根據「北極熊國際組織」指出,北極熊大多喜愛獵食海豹或其他哺乳類動物維生,但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者葛美莎諾去年到哈德森灣西部研究北極熊時,曾親眼拍到北極熊正在獵食雪雁,她表示,「我們發現北極熊已開始往陸地上尋找食物,例如雪雁、蛋與馴鹿,有時候等到海冰融化後,北極熊也會吃菇類或莓類等植物以求溫飽。」

葛美莎諾最近也將去年研究結果與1968年的研究對比,當時氣候變遷對北極熊棲息地並未造成明顯影響,結果從北極熊排泄物中比對看出端倪。早期北極熊排泄物中幾乎沒有發現雪雁或麋鹿,因此,她認為該結果已證明北極熊掠食對象已經改變。

【為求溫飽竟吃電池】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北極熊生物學家德羅徹表示,「北極熊幾乎甚麼都吃」,他更指證說曾有民眾看到北極熊「喝」起重機滲出的油汙,啃鏟雪車的皮椅,甚至「大吞」電池只為了飽餐一頓。一旦浮冰消失無法繼續在海中覓食,上岸後,北極熊平均一天體重會減少約0.68公斤。

葛美莎諾說,「即使現在北極熊改變掠食習慣所吃的食物,還是無法應付其需求,因為牠們在追逐過程中所耗掉的體力,跟之後吃進的食物所能補充的相差極大。」

「北極熊國際組織」研究者安史卓普也表示,即使證據顯示北極熊已「被迫」適應大環境而調整自己的掠食習慣,但氣候暖化造成海冰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力仍不容小覷,他說,「目前只能從少數族群來推論整體北極熊的習慣,但沒有絕對證據可說北極熊已經完全適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北極熊生存遇挑戰】
哈德森灣目前最新統計北極熊數量為935隻,相較1987年仍有1194隻相去甚遠,另外,研究也預測最快2054年時,哈德森灣將無法再出現適合北極熊活動的冰層。因此,隨著北極海冰面積越加縮水,北極熊食物來源將大受影響,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因此正式將北極熊列為受威脅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則列為易危等級。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BMC Ecology》期刊。

……..文章來源:按這裡


暴雪強襲美國東北 陸空交通癱瘓

作者: 廖珮君 | TVBS – 2014年1月23日 下午12:58

極地寒流再度橫掃美國,暴風雪使得美國東北部各地降下30公分上下的大雪,華府聯邦政府甚至取消了部分工作日程,許多地方的交通近乎癱瘓,美國國內班機至少1500架次取消,從公路到一般市區交通意外頻傳,東北部各州政府更呼籲民眾盡量少外出。

風聲伴隨大雪,北極冷氣團再襲美國東北部,這波寒流被稱為怪物,讓各地交通亂了套。CNN新聞報導:「今年這波怪物寒流已經造成2人死亡。」東北部各州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空拍看北卡羅萊納州公路,聯結車因天冷失控翻覆,紐澤西州積雪40公分,至於華府、聯邦政府因大雪提早關門。紐約民眾:「我實在是沒其他辦法了。」紐約零下9度,這老兄怎麼還騎單車,原來積雪28公分,加上路滑,車輛動彈不得,這還算好,因為美國約有1500航班被迫取消。美國民眾:「我原本要搭今天下午的航班,後來臨時接到取消通知,現在得到週四後才能重訂票。」美東經歷冰風暴同時,夏威夷出現12到15公尺的巨浪,最高可達60公尺,當地已經十年未見。CNN新聞報導:「美國國家氣象局警告千萬不要去觀浪。」剛好最近NASA公布近130年世界各地氣溫,可以看到在1950年後氣候急遽變暖,隨之而來的是全球天氣越來越極端,這個冬天北半球急凍,南半球酷熱,近赤道的地區,竟現在颳強颱。熱帶風暴「玲玲」襲擊菲律賓中南部,河水暴漲淹沒村莊,近60萬人逃離家園,問題是不過兩個多月前,當地才遭海燕颱風重創,沒來得及重建家園,民眾再度狼狽逃難。CNN新聞報導:「暴雨肆虐菲律賓中南部,部分地區雨量甚至超過1000毫米。」全球天災頻傳,極端氣候在各地造成不小災情。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