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超熱 南極海冰層卻超大

中廣新聞網 – 2014年1月22日 下午12:05

美國氣象人員正想辦法瞭解為什麼去年天氣特別熱,南極海結冰的範圍卻出奇的大。

美國「海洋大氣總署」和「航太總署」氣象專家說,去年北極海面遭冰覆蓋的範圍明顯減少,南極海冰覆蓋範圍卻不減反增。

「航太總署」氣象專家史密特說,南半球的氣象型態比原來知道的要複雜得多。地球南邊臭氧層的破洞,改變了風向和洋流的方向,讓南半球的氣象變得極為複雜。

他們警告,溫室效應引發的地球暖化一時不會減緩。

……..文章來源:按這裡


暖化加劇 全球九月創高溫

作者: 王世傑、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10月17日 下午7:40

【台灣醒報記者王世傑、陳珮瑜綜合報導】今年9月,暖化程度再創紀錄!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的研究人員近日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度打平了2005年的紀錄,是自1880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台灣屬於相對沒這麼熱的區域,不像北美和大部分歐洲受到熱浪襲擊。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則指出,世界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

暖化加劇 全球九月創高溫

該報告指出,九月的世界均溫達到了攝氏15.6722度,比20世紀整世紀的該月均溫還高了攝氏0.6722度。暖化程度顯著的地區為俄羅斯、日本、澳洲、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與格陵蘭。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連續36個九月份的世界均溫,均高於20世紀的整世紀平均九月溫度。此外,就年度均溫上來看,2005與2010年分別是史上最熱的兩年,今年的均溫可能排在第八位。對此,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觀察,近1、2年的世均溫已至最高點,未來會進入降溫時期,但整體而言,全球溫度仍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他說,這現象造成的影響在於各地日夜溫差會越來越小,且高緯度地區,諸如俄羅斯、日本、澳洲等地的增溫幅度將提高;如果全球暖化不停,這現象會越來越明顯。

就此波暖化結果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方面來看。該局指出,北極地區在九月十六日的冰河限縮至有史以來最小之範圍。但南極區的情況則相反,例如在九月二十六號,南極的冰河即達到歷來的最大範圍。

針對上述之現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馬丁(Jonathan E. Martin)表示,溫室氣體是造成大氣層質變的主因,而每年九月的持續升溫現象,顯示全球暖化的情況並未緩減。因此,他推測,兩極地區的冰河增融,短期內將會劇烈地影響著未來的世界氣溫。

從國際上的環保努力來看,抑制全球暖化最重要的國際公約即是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此為第一份針對全球暖化進行努力的國際協議,目前有191個締約國,目標在設定強制性之溫室氣體減排規定。

但由於氣候變遷框架綱要公約為一架構與原則性之協議,故詳細的實施方法有賴各國簽訂執行議定書補充及實踐。因此各國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至此,國際上建構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抑制全球暖化建制。

而隨著京都機制第一期承諾的2012年到期日逼近、京都議定書從生效到談判耗時且成效不彰,以及美國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等因素,催生新的國際協定成為環境議程近年的重要議題。

因此,在2007年的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COP13)上,通過了峇里島路線圖(Bali Roadmap),企圖在2009年於瑞典的哥本哈根所舉行之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COP15)上,簽署新議定書,以確立第二期承諾期的行動與目標。

然而,在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美國與中國的不願充分合作下,最終只產出了一張無法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且2020年將會是京都議定書生效的最後一年。因此,抑制全球暖化的新國際倡議是否能順利破繭而出,以及聯合國是否能繼續主導新的國際倡議,都會是未來值得重視的議題。圖說:正在碎裂的北極冰河。(photo by pranav in flickr)

……..文章來源:按這裡


環境前線:從IPCC的最新警訊 反思台灣氣候變遷政策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0月8日 上午12:11

■趙家緯

「人為因素是全球暖化的主因!」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於9月底發表的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第一專論《2013年氣候變遷:物理科學基礎》中,以此明確的訊息,試圖終結暖化懷疑論的質疑,亦希冀此份第5次評估報告,能讓裹足不前的國際氣候變遷公約談判,能使京都議定書的接續機制在2015年時順利運行。

(上圖)丹麥哥本哈根港口區,一隻鳥飛行過冒著濃煙的煙囪,圖攝於2011年1月26日。(圖文/路透)

正視IPCC的警訊

本次發表的第一專論,主要是就全球氣候變遷趨勢加以分析,如依據文獻回顧,分析增溫幅度、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海洋酸化趨勢等。明年3月所發表的第二專論,將會針對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以及調適策略加以探討,而4月所發表的第三專論,則是分析各項可行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以提供各國於研擬減量政策時的建議。

9月底發布的第一專論中,其提出了以下的趨勢,論證全球氣候變遷正在加速發生:

陸域與海域的平均溫度在1880-2012年間,合計已升溫0.85℃。

北半球自 1983-2012 年為過去 800 年最暖的30年。

海平面至水深75公尺之間的表層海水的升溫速度,1971-2010年期間每10年升溫0.11℃。

過去20年間,格陵蘭與南極大陸融冰量大量增加。而全球冰河退縮速度在1971-2009年間,冰河每年消退的速率為2,260億噸,但在1993-2009年,每年消退速率增加至2,750億噸。

全球海平面自1901-2010年已升高0.19公尺,顯著比過去2百年的升高速度為高。而自1901-2010年每年升高幅度為1.7mm,但其中1993-2010年之間則增加為3.2mm。

2011年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較工業革命前分別高出為40%、150%、20%。若與過往古氣候研究資料相比,目前的溫室氣體濃度是過往80萬年中最高的。

在極端氣候事件上,其觀測到自1950年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雨量持續增加;而熱浪發生頻率亦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亞洲跟澳洲三個區域;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的強度亦有所增加。

除了對過往的變化趨勢加以分析外,本次報告中,亦彙整了主要的氣候變遷整合性評估模型的預測結果,指出若未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到本世紀地表平均溫度,最多可能上升多達攝氏4.8度,海平面平均上升0.82公尺,而格陵蘭的冰覆將會完全融化。

若要避免此情形發生,唯有的對策既是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研擬適切的調適政策。而在減量政策上,雖非第一專論報告的重點,但其指出一重要的減碳政策規劃依據:若要使增溫抑制在攝氏2度以下,到本世紀末前,全球的累計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超過1兆噸。因此應依此上限,進行整體的減量政策規劃。

因應真正的預算危機-碳預算上限

金融危機至今,各國多面臨須採用「撙節」措施,削減支出,以因應預算上限。依此概念,則可將 IPCC提出的「1兆噸」,視為在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的預算上限,依此進行後續減量政策的規劃。

而碳預算運行上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抑制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因為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此智庫的分析,若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的已知蘊存量均開採並使用時,將會排放量約達2.7兆噸的二氧化碳,導致超過碳預算。因此如何逼使前述傳統化石能源業者,放棄其獲利來源,捨棄其開採,目前國際上則有分別有由下而上以及由上而下的兩套倡議策略。

在由下而上方面,主要則是退休基金撤資行動(divestment)。此乃由350.org此組織所發動,從各大專院校上著手,要求學校的退休基金的投資標的中,不可投資化石能源業者。

由上而下方面,則是國際能源總署、國際貨幣基金以及OECD等所倡議的移除化石燃料補貼(Fossil Fuel Removal)。其呼籲各國應檢討能源價格訂價策略,避免以低於成本的方式,補貼化石燃料的使用,導致政府財政困難、社會逆向補貼、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等三重損失。

若由此檢視台灣既有的減量政策規劃,首先則可發現目前台灣的減量目標訂定上,並未有碳預算概念,即目前僅訂出減量目標年的削減目標,但未就累積排放量上限加以分析。更有甚者,目前訂定的減量目標則顯然不足以因應IPCC提出的碳預算限制。另外抑制化石燃料的耗用上,在由下而上的倡議策略上,各項投資主管機關並未向投資人揭露「碳泡沫化」(carbon bubble)的風險,放任資金持續流入大量耗用化石燃料的產業。而在移除化石燃料補貼上,政府雖於去年氣候變遷國家會議時,承諾將逐步落實,但在油電價調整上,卻未其有納入移除化石燃料補貼的思考,仍是放任耗能產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耗用電力,致使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

牛步不前的調適綱領

於此份IPCC的報告中指出,即使可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世紀末的增溫幅度仍至少將增加攝氏1度以上,海平面上升40公分左右。因此需藉由妥切的調適策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

然而台灣雖於去年度提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表示將依此綱領進行各部門與地方政府行動計畫的研擬,並以管考機制要求其落實。然而調適綱領的落實與否,實則端賴國土計畫能否有效執行。

當前的國土計畫法草案中,雖已明文將氣候變遷列為國土計畫之規劃基本原則,並要求在全國以及各縣市的國土計畫中,均須涵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但從國土計畫法立法時程從1997年延宕至今的情形看來,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充其量僅能漸進的增加,而非系統性的躍進與變革。

而國際上分析氣候變遷政策時,均強調應將「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納入考量。鎖定效應指的是短期間的決策,將型塑無法面臨長期環境危機的結構。而如上述分析,台灣若未能正視IPCC的警示,則將陷入經濟體碳泡沫化及社會氣候變遷恢復力(Resilience)不足的兩大危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文章來源:按這裡


都是我們的錯:科學家:全球暖化 人類是罪魁禍首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3年10月3日 上午12:10

策劃、編譯■劉耘

IPCC公布最新報告,確信人類是暖化罪魁禍首之外,

也企圖為過去15年間暖化趨緩現象釋疑。

當暖化論和懷疑論的爭辯再次興起時,

是否有觀看暖化懷疑論的不同角度?

頂尖氣候專家27日表示,他們比以往更加確信人類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並預測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衝擊將持續數世紀之久。

(上圖)擅長在公共場所裸拍群眾的美國攝影師杜尼克(Spencer Tunick)號召志願者裸身站在瑞士阿雷奇冰川前拍照,圖攝於2007年8月18日。(圖/路透)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報告中表示,這個世紀發生暖化趨緩的現象,也就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雖增加、暖化速度卻趨緩的情形,只是短暫的自然氣候變化,不會持續下去。

報告指出,大氣中逐漸累積的溫室氣體,讓地球面臨更多的熱浪、水災、乾旱,極地冰層融解造成海平面上升,也將淹沒海岸及較低的島嶼。

發展綠能不能再拖

這份研究旨在引導各國政府轉而發展更環保的綠能,並表示人類活動至少有95%的「極大可能性」是20世紀中期以來造成暖化的主因。

比起2001年報告中66%的「可能」和上一次2007年報告中90%的「非常可能」,人為影響的可能性提高了。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這份研究是對各國政府的呼籲;目前許多國家只關心如何刺激疲弱的經濟,而非努力對抗氣候變遷,努力在2015年擬訂對抗全球暖化的聯合國協議。

美國國務卿凱瑞說,這份報告有如一記警鐘:「那些否認科學研究或寧願找藉口也不願行動的人,無異是在玩火。」他指的是那些質疑是否需要採取立即行動的暖化懷疑論者。

這些暖化懷疑論者之所以如此肯定是根據一項事實:過去15年來,儘管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氣溫增加的速度卻趨緩,而這是幾乎所有氣候模型都未能預測到的。

歐洲氣候與能源部長海德嘉說,是時候好好治療地球的健康狀況:「如果你的醫生95%確定你罹患了重症,你一定會立刻開始尋找解藥。」她說。

這份報告匯集了數百位科學家的努力成果,不過在2007年的氣候報告被指出有誤、報告誇大喜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事件後,這次這份報告面臨了格外嚴格的檢驗。當時一份外部評論稍晚發現,這個錯誤並未影響到其主要結論。

排碳影響逾千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表示,暖化造成的部分影響將遠超過現今這些世代。

報告指出,某些情況下,冰層消融加上深海海水因溫度升高而膨脹,可能使海平面在2300年前上升最多3公尺。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則約有15%到40%會停留在大氣層中逾1千年。

「根據我們過去與現在的數據,以及對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預測來看,我們勢必會面臨氣候變遷,而衝擊也將遺留數個世代,即便二氧化碳排放停止了也一樣。」大會聯合主席斯托克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表示,人類的碳排量達5,300億公噸,超過預估人類尚能控制暖化上限的1兆公噸的半數;如今排放量將近每年1百億公噸,且還在持續增加。

暖化趨緩只是一時

這份報告解釋,近年暖化速度放緩的現象,是受到1998年聖嬰現象的紀錄所扭曲;當年太平洋表面海水暖化,使得這年成為史上最熱年份。

報告說,暖化趨緩也肇因於其他「程度相當」的因素,例如氣候中的隨機變動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像是火山爆發產生的塵埃遮蔽陽光、以及太陽週期造成的熱度降低。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主席帕卓里說,暖化速度趨緩的現象至少要持續長達「30或40年」,才能被視為新趨勢的徵兆。

報告預測,暖化速度趨緩的現象不會持續下去,並表示2016年至2035年間的氣溫,很可能比1986年至2005年間高上攝氏0.3度到0.7度。

不過報告也表示,二氧化碳對氣候造成的暖化影響並不如過去預測的那麼大。

報告表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若加倍,將使氣溫上升攝氏1.5度至4.5度;此數據低於2007年預估的攝氏2度至4.5度。新溫度上升幅度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在2007年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同。

報告表示,全球溫度很可能在本世紀末前上升攝氏0.3度至4.8度;其中,最低數字僅有在各國政府溫室氣體排放量銳減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達到。

報告也表示,海平面可能在本世紀末前上升26公分至82公分,威脅如上海及舊金山等沿岸城市。這個上升幅度比2007年預估的數字18公分到59公分要來的高,因為當年並未完全意識到南極洲和格陵蘭冰原消融的影響。

對此,著有《持疑的環保論者》一書的隆伯格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溫和的預測結果」,很顯然與某些行動者對於全球溫度及海平面上升「危言聳聽的警告」剛好相反。

(路透)

Leading climate scientists said on Friday they were more convinced than ever that humans are the main culprits for global warming, and predicted the impact fro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uld linger for centuries.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aid in a report that a hiatus in warming this century, when temperatures have risen more slowly despite growing emissions, was a natural variation that would not last.

It said the Earth was set for more heatwaves, floods, droughts(1) and rising sea levels from melting ice sheets that could swamp coasts and low-lying islands as greenhouse gases built up in the atmosphere.

The study, meant to guide governments in shifting towards greener energies, said it was “extremely likely”, with a probability of at least 95 percent, that 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dominant cause of warming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That was an increase from “very likely”, or 90 percent, in the last report in 2007 and “likely”, 66 percent, in 2001.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said the study was a call for governments,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focused on spurring weak economies rather than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to work to reach a planned U.N. accord(2) in 2015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U.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said the report was a wake-up call. “Those who deny the science or choose excuses over action are playing with fire,” he said, referring to skeptics(3) who question the need for urgent action.

They have become emboldened by the fact that temperatures rose more slowly over the last 15 years despite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lmost all climate models failed to predict the slowing.

European Climate Commissioner Connie Hedegaard said it was time to treat the Earth\’s health. “If your doctor was 95 percent sure you had a serious disease, you would immediately start looking for the cure,” she said.

Compiled from the work of hundreds of scientists, the report faces extra scrutiny this year after its 2007 edition included an error that exaggerated the rate of melting of Himalayan glaciers. An outside review later found that the mistake did not affect its main conclusions.

The IPCC said some effects of warming would last far beyond current lifetimes.

Sea levels could rise by 3 metres under some scenarios by 2300 as ice melted and heat made water in the deep oceans expand, it said. About 15 to 40 percent of emitted carbon dioxide would stay in the atmosphere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As a result of our past, present and expected future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we are commit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effects will persist for many centuries even if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stop,” said Thomas Stocker, co-chair of the talks.

The IPCC said humanity had emitted about 530 billion tonnes of carbon, more than half the 1 trillion tonne budget it estimated as a maximum to keep warming to manageable limits. Annual emissions are now almost 10 billion tonnes and rising.

Explaining a recent slower pace of warming, the report said the past 15-year period was skewed by the fact that 1998 was an extremely warm year with an El Nino event – a warming of the ocean surface – in the Pacific.

It said warming had slowed “in roughly equal measure” because of random variations in the climate and the impact of factors such as volcanic eruptions, when ash dims sunshine, and a cyclical(4) decline in the sun\’s output.

Rajendra Pachauri, chair of the IPCC, said the reduction in warming would have to last far longer – “three or four decades” – to be a sign of a new trend.

And the report predicted that the reduction in warming would not last, saying temperatures from 2016-35 were likely to be 0.3-0.7 degree Celsius warmer than in 1986-2005.

Still, the report said the climate was slightly less sensitive than estimated to warming from carbon dioxide.

A doubling of carbon in the atmosphere would raise temperatures by between 1.5 and 4.5 degrees Celsius, it said, below the 2-4.5 range in the 2007 report. The new range is identical to the ranges in IPCC studies before 2007.

The report said temperatures were likely to rise by between 0.3 and 4.8 degrees Celsius by the late 21st century. The low end of the range would only be achieved if governments sharply c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5).

And it said world sea levels could rise by between 26 and 82cm by the late 21st century, in a threat to coastal cities from Shanghai to San Francisco. That range is above the 18-59 cm estimated in 2007, which did not take full account of Antarctica and Greenland.

Bjorn Lomborg, author of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 said “the IPCC\’s moderate projections clearly contradict alarmist rhetoric” of higher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 rises by some activists.(Reuters)

關鍵字詞

1.drought(n.)乾旱

2.accord(n)協議

3.skeptic(n.)懷疑論者

4.cyclical(a.)週期性的

5.emission(n.)排放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全球暖化元兇為人類 彭啟明:台1成土地世紀末被淹掉

ETtoday – 2013年9月28日 上午9:57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27日最新的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有高達95%的可能性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原因,而且在本世紀末之前,全球溫度會上升0.3到4.8度,導致海平面上升26到82公分,台氣象專家指出,屆時台灣包括台北盆地等10%的土地會被淹沒。

根據6年一度的IPCC今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報告指出,地球暖化的主因「極可能」來自於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可能性高達95%;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即將超量,這些氣體導致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並加劇旱災、洪災與熱浪等天然災害,還會讓海水酸化,危急海洋生態。

IPCC報告顯示,聯合國制定的安全增溫範圍為攝氏正負2度,若再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到本世紀末地球的溫度將上升最多4.8度,使南極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升高26到82公分。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屆時台灣約有1成的土地將被海水淹沒,包括台北盆地以及中南部的沿海地區,還有觀光勝地馬爾地夫和帛琉等也可能消失。

……..文章來源:按這裡


南極洲外海7.3強震 掀大浪

法新社 – 2013年7月16日 上午9:05

(法新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5日電) 阿根廷駐南極洲奧爾卡達斯基地(Orcadas)的地震學家表示,南極洲外海發生規模7.3強震,掀起大浪,但沒有傳出人員受傷。

阿根廷的南極洲管理當局在聲明中說:「當地時間今天11時03分,地震測站…在基地附近地區記錄到芮氏規模7.3的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聲明說,地震沒有造成基地任何財物損失或人員傷亡,並說南極半島其他基地也沒有傳出災情。(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文章來源:按這裡


南極洲7.3強震 未傳人員傷亡

作者: 吳寧康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7月16日 上午7:17

阿根廷位於南極洲奧卡達斯(Orcadas)觀測站的專家表示,南極洲海岸15日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地震造成濤天巨浪,但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專家表示,這起地震發生在15日上午11點3分(台灣時間晚間10點3分),規模7.3,震央靠近地震觀測站,深度是10公里。

這起地震並未造成觀測站毀損或人員傷亡,在南極洲的其他基地也未傳出傷亡消息。

……..文章來源:按這裡


WMO:氣候極端10年 前所未有高溫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7月4日 上午10:20

新頭殼newtalk 2013.07.04 鄭凱榕/綜合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7月3日發佈報告指稱,2001年至2010年間,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溫天氣,持續經歷了長時間的氣候變暖。在此期間,氣溫破紀錄的國家超過以往任何一個10年。

根據聯合國新聞中心3日報導,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在最新發佈的《2001~2010的全球氣候:氣候極端的10年》報告中指出,2001年至2010年是自1850年現代氣象開始記錄以來,地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最高的10年。

根據報告,2001至2010年間,隨著格陵蘭島和南極冰層的融解加速,海平面以年均約0.3公分的速度上升,與上個世紀的年均0.16公分相比,快了近1倍。在此期間,海平面平均高度比1880年高出了20公分。

報告提供的資料顯示,2001年至2010年間,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約為14.47°C,比1961至1990年間和1991至2000年間的平均值分別高出0.47°C和0.21°C。

報告指出,1971年至2010年間,以10年為階段的全球變暖速度不斷加快。期間,全球氣溫每10年的平均上升幅度為0.17°C。此外,除2008年外,2001年至2010年間的每一年都是有史以來的最熱年份。

在為報告提供資料的139個國家中,近94%在2001至2010年間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熱的10年;44%的國家在此期間記錄下了該國史上的最高氣溫,而1991至2000年間,這一比例為24%。

報告指出,2001至2010年也是自1901年以來,第二「潮濕」的10年。在此期間,全球大部分地區的降雨都高於正常水準,而洪水成為發生頻率最高的極端天氣事件。2001年至2010年間,共發生了511起與熱帶氣旋相關的天氣事件,導致近17萬人死亡、2.5億人受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3,800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11兆4,076億元)。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