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天災死者加倍 財損下降

台灣醒報 – 2014年1月8日 下午8:25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 根據德國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統計,去年全世界天災傷害數萬人,奪走人命的數量是前年兩倍,其中在11月襲擊菲律賓的海燕強颱,奪走人命數量是去年天災之冠,其次則是印度洪水;不過經濟損失卻較前年為低。該公司也指出,海燕颱風顯示了新興國家防災害能力的貧乏。

去年11月襲擊菲律賓、越南與中國的颱風海燕,奪走約6100條人命,是去年最可怕的天災冠軍;其次則是6月發生在印度的洪水,共奪走了近5500人性命。總計發生在去年880件天災,共奪走了2萬人性命,但相較往年無情天災通常會奪走人命及造成經濟重大損失,最新統計數據則指出,相較2012年1730億美元的損失,去年880件天災造成的經濟傷害「僅」1250億美金(約台幣3.8兆元)損失。

其中經濟破壞力最大的天災,當屬在德國7月出現的冰雹、中歐6月爆發大洪水與美國龍捲風天災。去年6月,發生在德國東部與南部及鄰近國家的洪水,造成152億美金(約台幣4572億元)經濟損失,保險公司共支付30億美金(約台幣902億元)。

菲律賓海燕颱風是去年帶來傷亡最重大的天災,不僅奪走6千條人命,更讓約4百萬人無家可歸,相關損失亦高達100億美金,約占菲律賓一年GDP的 5%。原本經常造成重大保險支付的美國颶風災情,去年則因為是自1982年以來颶風最少的一年,因此並未造成經濟及保險的重大損失。

慕尼黑再保公司在報告中也指出,海燕颱風的教訓,就是讓世人知道新興國家需要更多與更好的預防措施,由於歐洲地區早已有妥善預防措施,因此,去年底雖出現冬季暴風雪災情,但未釀成重大損失,該公司代表吉瓦拉表示,「因此,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另外,根據全球第二大的瑞士再保公司指出,去年天然或人為災害共造成1300億美金經濟損失,保險公司所支付金額則從前年的810億美金,同樣下降到440億美金。

……..文章來源:按這裡


大氣長河漫加州

作者: 撰文/戴汀格(Michael D. Dettinger)、殷格朗(B. Lynn Ingram)翻譯/張雨青 | 科學人雜誌 – 2013年3月2日 下午1:08

在海洋上空形成的巨大水氣帶,每200年會引起一次加州大洪水,而氣候變遷可能讓情況雪上加霜。

重點提要

■地質證據顯示,美國加州過去大約每200年就因暴雨而發生一次真正的大洪水。最近一次發生於1861年,加州因而破產。

■這類水患極可能是大氣長河所致。大氣長河是形成於海洋上方1.6公里處的狹窄水氣帶,綿延數千公里。規模較小的大氣長河,也經常襲擊加州以及其他國家的西岸。

■科學家以1861年的洪水為藍本,模擬了一個規模較小的巨大暴風雨,名為ARkStorm。他們發現,如果這樣的暴風雨降在今日的加州,可能迫使100萬人以上無家可歸,並造成4000億美元的損失。

■氣象預報員可以更準確預測大氣長河何時到來,以及巨大暴風雨可能帶來的災害,並改進一般暴風雨的洪水警報。

1861年耶誕夜,狂風暴雨從太平洋直撲美國加州中部而來。之後連續降下43天的大雨,雨勢片刻不減。豪雨很快就把內華達山脈沿加州東界而下的河川變成了滾滾洪流,淹沒所有淘金聚落與屯墾區。河水和雨水灌入加州遼闊的中央谷地,形成一片長約480公里、寬約30公里的內陸海,數千人因而喪生,而加州的80萬隻家畜有將近1/4溺斃。首府沙加緬度市區陡坡上的土石流傾瀉而下,整座城市泡在逾三公尺深的泥水中,州議會無法辦公,只好暫遷舊金山,六個月後,沙加緬度的水才退去,那時,加州也已經破產。

暴風雨若發生在今天,災情將更加不堪設想。中央谷地的居民超過600萬人,其中140萬人住在沙加緬度市。這塊土地的農作物年產值約200億美元,其中杏仁佔全球產量的七成,由於超抽地下水,這片農耕地有多處地層下陷10公尺,更容易淹水。科學家最近模擬同等級的風雨持續23天的結果,推估即使水患規模較小,仍會造成4000億美元的財物及農業損失,而且防災與疏散工作只要稍有差錯,就可能賠上數千條人命。

1861~62年的大水災是突發的異常事件嗎?顯然不是。針對大範圍沉積物的最新研究顯示,至少過去2000年來,這種災難規模的洪水每200年左右就會淹沒加州一次。在1861~62年的暴風雨中遭殃的,還有墨西哥北部、美國加州南部到加拿大卑詩省的沿海地區,慘況為史上之最。氣候科學家現在假設,當年的加州大水災以及發生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類似事件,起因都是「大氣長河」(atmospheric river),這現象你也許從未聽說過。科學家認為,加州還會再度變成一片汪洋。

來自熱帶的豐富水氣

大氣長河是大氣中的水氣長流,形成於大約1.6公里的高空,寬度只有400公里,卻綿延數千公里長,有時甚至橫跨整個大洋,例如太平洋。這些水氣輸送帶把相當於10~15條密西西比河的水量,從熱帶搬運到中緯度地區,行至美國西岸,撞上內陸山脈,例如內華達山脈,便被迫上升、冷卻並凝結成大量的降水。

有一種稱為「鳳梨特快車」(Pineapple Express)的暴風雨,北美西岸的居民早就不陌生。它們源自夏威夷附近的熱帶海域,每次來襲都帶來連續三到五天的豪雨或大雪,這正是大氣長河的表徵之一。根據最近的調查,每年襲擊加州的大氣長河多達九道,通常強度不足以釀成真正的巨大洪水,但即使是「普通」程度的風雨,對美國其他地區而言已經算得上是「暴風雨」等級,對於救難人員、防洪當局與水利管理部門都是一大挑戰。

大氣長河也為其他大陸的西岸帶來降雨,偶爾還會不按牌理出牌。例如2010年5月,一道異常的大氣長河從墨西哥灣北上美國東部的田納西州,帶來連續兩天無情的暴雨,使得那許維爾市發生大水患,奪走近30條人命並造成逾20億美元的損失。2009年英國南部與西班牙各地的大水,也是大氣長河的傑作。不過,我們最了解的是太平洋沿岸的大氣長河,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全球暖化,未來這些水氣河流可能變得更大。

儘管大氣長河的破壞力驚人,科學家卻直到近年才發現,而且是個意外。

天上水龍

1998年1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環境技術實驗室啟動了加州登陸噴流(CALJET)計畫,目的是更精準預報侵襲加州沿岸的大型暴風雨。該實驗室的氣象學家芮爾夫(Marty Ralph)等人搭乘特殊配備的飛機飛到北太平洋上空,進入一個逼近美國的冬季風暴內直接測量。他們形容這個暴風雨是「噴流」,即高風速區。研究人員發現,單是這個才形成沒幾天的暴風雨,就攜帶了中緯度地區向北極移動的大氣中近20%的水氣。噴流集中在海面上方高達1.6公里的高空,地面上的傳統氣象觀測方式很難辨認出來。

同樣在1998年,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朱勇(Yong Zhu)與已故氣象學家紐威爾(Reginald Newell),從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模擬的全球風與水氣模式中,察覺到不尋常的特徵。他們發現,在熱帶地區以外,所有朝兩極傳送的水氣中,平均約有95%集中在五或六道狹窄區帶內。這些水氣帶從西向東橫跨中緯度地區,隨機分佈在全球各地,為了描述這些水氣帶,他們創造了「大氣長河」這個詞。

大約同一時期,搭載新型特殊微波感測相機的人造衛星,首次針對全球水氣分佈提供清晰完整的觀測結果。影像顯示,水氣往往集中在狹長的移動廊帶,最常從熱帶地區的暖濕空氣延伸到熱帶以外、比較乾冷的地區。這幾條「水龍」從出現到散逸,為期數天到兩個星期不等。

想當然耳,研究人員很快就把這三個明顯互補的發現兜在一起。從那時起,科學家做了越來越多研究,只為把美國西岸的大氣長河弄得更清楚。他們還建置了配備有仰視雷達與剖風儀的新氣象站,以便進行監測。NOAA的水文氣象試驗平台計畫正深入內陸觀測,好弄清楚大氣長河到了內陸會發生什麼事。

運用這些觀測網絡所得到的數據,預報員更能從天氣模型中認出大氣長河,並且能更準確預測它們到達美國西岸的時間。最近幾年,有的暴風雨在登陸前一個星期就被發現。大氣長河也出現在用來預測未來氣候變遷的氣候模型中。預報員對自己的預測能力更有信心,跟過去相比,他們對超大豪雨的示警更為迅速。有了這些進展,防災應變的時間會更充裕。

……..文章來源:按這裡


GPS+光電 監測橋梁安全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1月7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

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颱風暴雨引發洪水衝垮橋梁,成為潛在公安危機!台灣大學與成功大學合作研發完成「GPS及光電通訊橋梁防災監測平台」,透過洪水衝擊橋墩造成震動頻率,分析橋梁是否有斷裂崩塌危機,利用無線通訊即時傳送到監控中心,確保人車安全。

國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長馮展華表示,交通部目前使用的橋梁監測系統,都是從國外進口,每套動輒超過百萬,台大和成大合作研發的監測系統,不但每套僅須50萬元,而且更方便施工安裝。

2008年9月辛樂克颱風侵台,中部山區單日降雨量超過700毫米,大甲溪水暴漲,橫跨台中市后里區與豐原區的后豐大橋橋墩被洪水沖垮,造成橋面崩塌斷裂50公尺、2輛汽車墜溪的不幸事件,引發各界正視颱風暴風對老舊橋梁造成的潛在威脅。

台大土木系教授曾惠斌強調,研究團隊的目標就是建置全新的無線監測系統,整合全球衛星定位技術與加速規監測颱風洪水沖刷橋墩造成的震動頻率,計算橋墩受到的衝力,評估橋墩結構是否有立即崩塌危機。

曾惠斌強調,全台橋梁超過2萬5千座,一半以上是老舊橋梁,已在中山高中沙大橋完成測試的「GPS及光電通訊橋梁防災監測平台」,若能順利通過可靠度驗證,更有助於確保人車安全。

……..文章來源:按這裡


地震進入百年週期? 專家:沒徵兆

作者: 廖雅玉 | TVBS – 2013年11月1日 下午10:16

31日晚上8點02分震撼全台,花蓮發生規模6.3的地震,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紀錄,這已是今年以來第4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比年平均還要高,今年規模6以上的地震變多,是否代表台灣進入了地震頻繁期呢?專家說很難推斷,但31日規模6.3的地震,跟1999年的921規模7.3,雖然數字只差了1,但兩者大不同,不只是發生的斷層帶,光能量就相差了32倍。

瞬間天搖地動,貨架上的瓶瓶罐罐掉滿地,消費者嚇壞了,拔腿衝向出口,賣場員工更是被震出一身冷汗。賣場員工:「本來我要進去拿東西,它就地震,然後我跑到這個柱子,就抱在那裡。」花蓮特別有感,因為它正是10月31日地牛翻身的震央所在,位在花東縱谷下的地殼擠壓,菲律賓板塊擠上歐亞板塊上方,力量往西北方向穿,所以台灣的西部和北部,才會震動得那麼厲害,像這樣的板塊推擠,每年都以8公分的速度前進。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其實1年8公分的速度,大家會覺得說,跟世界其他各國比起來怎麼樣,那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所以那個我們台灣地區,大概每10年就會發生1個規模7的地震。」幸好大部分規模7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東部外海,但921就選在陸地上,規模7.3跟10月31日地震規模6.3,雖然數字只差1,兩者卻差了十萬八千里,921威力好比46顆原子彈,反觀1031地震等同1.4顆,相差超過32倍,再瞧瞧引發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跟今年的327地震和602地震,斷層帶也不同,但1031地震跟327地震,震央只相隔4.9公里,兩者又有什麼關連。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西部的這個地震,或者是說10月31日的縱谷,這個在發震構造上面,這兩個是不太一樣的,只是說你如果看起來就是說,南投跟瑞穗好像滿接近。」但地表下的結構太複雜,光看幾年的紀錄,很難推斷台灣是否進入地震頻繁期。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在過去10年來講,在縱谷底下事實上也發生了多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並沒有引發後續的這個地震續裂的活動。」怎麼防範於未然,台大教授花費10多年研發了預警系統,可搶在地震波擴散到各地前幾秒發布警報,減少傷亡,這項研究受到國際重視,全台400所國中小學,也裝置了這套地震預報系統,雖然說世事難料,但平日做好防災準備,要是真有個萬一,才真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文章來源:按這裡


地震 全台1傷8人受困電梯

中央社 – 2013年10月31日 下午10:35

(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31日電)內政部消防署今天說,晚間8時初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截至晚間9時30分為止,這起地震造成全台受傷1人,電梯受困8件8人。

消防署說,據中央氣象局地震報告,晚間8時2分在花蓮縣政府南偏西52.9公里處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深度19.5公里,各地最大震度為花蓮縣6級,南投縣合歡山、宜蘭縣及花蓮市5級。

地震發生後,內政部立即成立「1031地震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併同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國家搜救指揮中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及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等單位進行即時處置應變。

消防署說,截至晚間9時30分,全台共計受傷1人,在花蓮縣豐山村中正一(村)19號1人被家具壓傷已送醫;電梯受困8件8人,包含台北市5件5人、新北市2件2人、花蓮縣1件1人均已救出,後續災情持續了解中。

消防署呼籲民眾要保持警覺,注意餘震,做好防震準備,上山民眾注意土石滑落;未來兩天受到中度颱風柯羅莎影響,東部有較明顯雨勢,民眾多留意山區道路可能發生落石崩塌。

相關地震防災常識,可上消防署網站查詢。1021031

……..文章來源:按這裡


本報特稿/面對極端氣候下綠色建築的新思維/智庫論壇/師大設計所楊華娟 國政基金會科經組助理研究員曾志超

中央日報 – 2013年10月28日 上午11:30

一、前言

 近年來,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全球各地極端氣候已經成為新常態(new normal),為因應此一變化,未來建築規劃勢必將有所調整,綠色建築將躍為主流,我國應重視此一潮流,發展相關產業,競逐龐大的商機。

二、不可忽視的氣候變遷問題

 人類自工業化以降,化石燃料使用毫無節制,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遽增,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全球暖化造成的雪地、冰層與冰川消融,也使得地球氣候劇烈變化,衝擊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

 當前全球各地發生自然災變天氣與氣候異常,世界各地紛紛出現極端的乾旱、洪澇、熱浪、地震、超級颱風與颶風等怪異氣候。諸如,今年10月初颱風菲特橫掃浙江省,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降雨量,造成6人死亡,4人失蹤,因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4.05億人民幣。另一方面,卻有許多地方正遭受乾旱之害,如貴州省遵義市,從去年年底已經連續四季遭受乾旱的危害,根據調查中國大陸60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447個,嚴重缺水城市更達到147個。不幸的是,這不是單一案例,全世界同時都面臨如此極端氣候的威脅,值得人類省思。其實這些問題大多是大自然的反撲,主因多是人為造成全球氣候暖化。面對此一困境,打造低碳綠能環境,倡導綠能產業已經成為本世紀人類最重要的使命。

三、極端氣候與建築

 面對來勢洶洶的極端氣候衝擊,我們已經無法再坐視不管,應積極應對此一嚴峻的問題,從各個領域分別提出相關的對策。在建築領域亦不例外,一方面應從節能減碳著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減緩地球暖化的衝擊;另一方面,也應針對氣候變遷時代的來臨,調整傳統的建築思維,防範惡劣氣候的來襲。

(一)節能建築

1.推廣節能建築設計概念

 多數人或許不知道,建築會消耗相當大的能源,為主要的耗能來源。根據統計,歐洲地區建築(含住宅、商業)約占了五成的能源消耗,另外工業與交通才各分別占25%,係最大的耗能部們。我國縱然建築的耗能比例較低於歐洲,也約有四分之一,主要用於冷氣空調、照明、電梯與熱水器等設備上。苟能降低相關設備的能源消耗,將對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效益相當可觀。

 有人呼籲減少使用冷氣或照明等方式降低消耗能源,以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然此舉將大幅犧牲生活的舒適感,治標卻難以治本。比較理想的作法,係引進綠建築的設計概念,例如以通風對流、引進自然光源、阻隔熱源、採用高效能設備及能源重複使用等方式,即使不減少生活的舒適性,也能大幅減少能源的消耗量,甚至已經出現零耗能建築(零碳排放建築),值得我國效法。

2.綠屋頂

 所謂綠屋頂,是指在建築物屋頂種植草皮、灌木或其他植物,可減少暴雨降水的逕流,減輕下水道與水處理系統的負擔。植被在夏天時還可保持屋頂涼爽,降低室內空調花費,進而降低地區發電廠的尖峰用電需求(菲謝蒂,綠屋頂幫高樓戴「草帽」,科學人2008年第76期6月號)。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巴比倫文明就已經有如此的規劃。這種概念已經在歐美各國施行多年,然國際上最成功的範例,非芝加哥市政府的屋頂花園計畫莫屬,芝加哥大樓林立,熱島效應驚人,在1995以及1998年所爆發嚴重的熱浪,導致七百多人因中暑死亡、高樓冷氣空調的用電高峰癱瘓電力系統,讓近萬人無電可用。

 當時的Daly市長即開始推動綠屋頂計畫,率先在閒置的市政府等公共建築的大樓屋頂上植栽,由於效益頗佳(如根據2001年八月份所做觀測數據顯示芝加哥市政府大樓為100華氏度,而庫克郡管理大樓的屋頂溫度則為170華氏度,差距極大),吸引民間建築起而效尤,政府還提供相關補助,全市大樓競相引進綠屋頂,成為各國爭相學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空中花園的想法雖然立意甚佳,台北市政府也明文規定,2014年起工程造價五千萬以上的台北市新建建築,屋頂面積的一半要綠化。惟根據筆者的觀察,綠屋頂施工要求極高與植物種類也需經過選擇,若有不慎恐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幾年後發生漏水的問題相當普遍,甚至危及建築的安全結構,因此需由專業人士規劃與施工。

(二)抵禦極端氣候的建築設計

1.提高防災標準

 地球暖化問題加劇,天災地變問題一次比一次嚴重,從近期的幾項重大水災、地震及乾旱事件可以看出,傳統的防災標準已經不敷使用。緣此,吾等應防範於未然,提高建築物的設計標準,並隨著各種情勢不斷檢討,始能抵禦極端氣候的襲擊。

2.生態工法

 為保持生態環境之完整,以維持多樣化生物之生存權,需避免棲息地及遷徒路徑等之破壞,則在尊重當地天然條件,及人為設施與環境不相衝突前提下,未來國內各大建築及工程均應妥適導入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為提供安全所利用的土木工程構造,讓人為工程對自然的衝擊降至最低,並在發生極端氣候時,減緩對環境的直接衝擊。

3.防範潮濕問題

 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加上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屬環太平洋地震帶一部分,地震活動非常頻繁。使得台灣的建築物室內經常有漏水等潮濕問題,因此,就有人將閩南話的「樓仔厝」。近來極端氣候下,乾旱驟雨交織,讓潮濕問題更加嚴峻。

 室內環境的潮濕也容易導致室內建築物表面滋生黴菌,進而影響其中的居住者出現各種呼吸道疾病、咳嗽、頭痛、過敏、氣喘,甚至是中毒反應(喻新,「濕熱氣候自然通風建築室內霉菌生長之研究(II)」),近來國內呼吸道疾病大增,疑似與潮濕問題息息相關。職是,防範潮濕問題已經成為建築研究中相當重要的課題。

四、政策建議

 面臨大自然的無情反撲,讓我們有反思的機會,迫使我們珍惜環境,開始推行節能減碳的理念。在建築領域也是如此,一方面應戮力降低建築的耗能;另一方面,也提供我國相關產業發展的商機。對此,本文試圖提供幾項政策建議,供政府未來推行此類政策的參考。

1.公共建築及與政府相關的建築強制使用綠建築的設計

 具備環保節能概念的綠建築,成本雖然遠高於傳統的建築,不過卻可發揮節能減碳的效果,長期的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許多綠建築幾年後節省下來的電費、水費等支出,還優於額外支出的建築費用,相當值得推廣。

 惟多數人未必有此遠見,基於初期的建築成本考量,還是會優先採用傳統的耗能但低價的設計方式。職是之故,還是需由政府帶頭落實,未來多數公共工程一律要求使用綠建築的設計,讓國人能親自體驗節能建築的好處,亦能培養相關綠建築設計人才與促進周邊產業的發展,溢出的效益將相當明顯。

 除了公共工程外,與政府相關的建築也需納入節能建築的規範之中,例如,政府的BOT案、公有土地標售案、公有土地地上權案、獎勵民間投資案、國營企業、政府出資的組織、合宜住宅及出租國宅等,政府有影響力的機構或標案,也應帶頭落實節能建築的理念。

 德國柏林國會大廈節能改造(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改造詳見-http://www.ecohouse.org.tw/berlin/berlin.php)即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在不破壞其主結構為前提下,透過引進自然採光、自然通風與自然地能等節能規劃,使其成為節能標竿,每年吸引三百萬人參觀,即為一個成功事例,值得政府參考。

2.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綠建材產業

 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節能建築的需求將會大幅提升,其相關的綠建材未來將炙手可熱,例如:低輻射Low-E (Low-Emissivity)玻璃、環保塗料等,附加價值高商機十分可期,值得我國積極投入。

 環保綠建材縱然具有龐大的潛力,惟其技術門檻偏高,並非一般中小企業能夠輕易切入,這方面可以透過政府協助研發相關技術與成立產業聯合研發聯盟等方式,突破其技術門檻,提升國內業者的國際競爭力。

3.從教育著手

 本文以為,教育是落實政策最好的方法。故政府應加強宣導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的資訊,尤其從教育等管道著手,讓國人充分認識我們所面臨的困境,以建立全民共識,將能更有效化解阻力。此外,政府對節能企業也應積極表揚,塑造標竿企業的形象,國人將會優先採購相關企業所生產的商品。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中構日建推自然生態無框架工法

作者: 黃台中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0月28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黃台中】

地球暖化,氣候巨變,乾旱雨澇,已是全球未來的天候發展趨勢,台灣近年來每遇颱風豪雨極易引發土石流災害,使得防災議題受到國人重視,災害發生的密度,也讓防災管理,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已刻不容緩。中構日建公司上周發表「自然生態無框架工法」,向國內政府單位及工程界推廣「會呼吸的防砂壩」概念,利用「可調柵欄式鋼管壩」,在平時維持河道的基礎輸砂量,在災時以足夠的防護能力來攔阻土石流,一舉創下防災與生態兼具的防災新思維。

中構日建總經理井田裕之表示,透過產學合作,以技術授權設置的鋼製防砂壩和無框架工程,正引領台灣防災基礎建設跨出重要的一步。未來將加速推廣台日雙方水土保持與自然共生的防災技術、防災成果,進行經驗分享與技術對話,讓防災觀念得以普及與落實,台灣防災基礎建設得以改善。

中構日建公司由中國鋼鐵結構、日鐵住金建材、伊藤忠丸紅鋼鐵在2010年共同合資成立,3年來該公司以「保護森林及自然的生態鏈,愛護人民」的防災商品作為企業發展核心,也與中興大學與成功大學進行產學合作,透過技術授權設置的鋼製防砂壩和無框架工程,引領台灣防災基礎建設跨出重要的一大步。

該公司指出,與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共同合作開發的「可調柵欄式鋼管壩」,已在惠蓀林場蘭島溪興建完成,通過今年夏天接連不斷的豪雨強災考驗,在平時可維持河道的基礎輸砂量,在災時則有足夠的防護能力來攔阻土石流。

此外,中構日建也與成功大學共同發表「自然生態無框架工法」。與傳統的護坡工法相比較,無框架工法可以讓邊坡穩定,保護樹木及森林土壤,施工後仍可維持原來樣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所貢獻。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公建納災保 台灣必走之路

作者: 劉品希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3年10月25日 上午10:19

台灣天災頻繁,為降低公共建設災後重建的成本,行政院災防辦公室已協調相關部會的意見,研擬天災保險政策,將道路、橋梁、高鐵等交通建設納入災害保險範圍,未來一旦發生天災,將由保險公司支付理賠金,以避免拖累國家財政。

◎台灣天災頻傳 政府巨額損失

台灣地震、颱風、土石流等天然災害頻傳,往往都是政府編列特別預算支應災損,造成國家龐大的財政負擔。

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政府通常都是「每遇到一個災害,就編一次特別預算」,自1999年以來,累計已達新台幣4,500億元的規模;其中,光是莫拉克風災,政府就編了上千億元,已排擠到其他項目預算。

◎政府將推天災險 分擔救災重建經費

李鴻源表示,他在擔任工程會主委時就已在構思,仿效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對重大公共工程與建設投保。一旦因天災造成損害,在一定額度損失下,由保險公司負擔賠償。他說:『(原音)我可以保一個額度,譬如我保上限就是500億,500億的損失以內,就是公司賠,500億以上,就是政府從口袋拿,但這一般目前保的大概都是交通的基礎建設,港口、機場、鐵路、捷運這些東西。』

李鴻源說,行政院災防辦公室已開始協調內政部、財政部、金管會等相關部會的意見,研擬天災保險政策,將道路、橋梁、高鐵等交通建設納入災害保險範圍。

不只李鴻源提出天災保險的構想,前行政院長陳冲日前也公開建議政府成立區域型聯合巨災保險機制,讓國內公、私部門聯手轉嫁災害風險。

◎增收益、盡責任 保險業者樂觀其成

對於政府投保公共建設,業者認為不但可以增加保費收益,還可善進社會責任,因此,紛紛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不過,業者也認為,若要將所有公共建設都投保,政府幾乎不可能負擔得起,因此,只能先從重點式投保做起;加上由於某些地段屬於天災來臨時必發生災害的地區,導致業者承保意願偏低或保費因而提高,因此,細節如何規劃仍有待進一步研商。一位不願具名的產險業者說:『(原音)因為其實現在只有想法說要投保,但還沒有講說要保哪些東西、要怎麼投保,其實並沒有。因為公共工程的範圍真的太大、太大了,因為我們出去的路就是公共工程嘛!也許政府機關會覺得哪一些是他比較想投保的,因為它的金額真的太大,所以我們現在也很難在政府單位還沒有明確表示之前,做太多的作法。』

若天災保險政策順利推動,相關單位未來可能得將保費編進總預算,但要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買保險」,還需要跟主計總處研商,並取得立法院的同意。

◎天災險紓財困 台灣必走之路

地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極端氣候已成為常態,不論是風速或是雨量經常來勢兇猛,使各國氣象單位無法準確預測,如何做好事前的防災工作或是完整的保險規畫,是政府及民眾都需重視的危機議題。

人類無法與大自然抗衡,只能選擇如何在災害降臨時,將人命傷亡及金錢損失降到最低,否則一味依賴特別預算、無上限的舉債,將難以維持國家財政健全發展,國庫吃緊最終仍得由全民買單。

天災保險的概念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台灣卻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台灣與他國情況不盡相同,但國外成功的經驗仍值得台灣借鏡,就像李鴻源所強調的,台灣一定要推動天災保險,這是現代文明國家必須走的路。

……..文章來源:按這裡


臥虎藏龍 氣象專家任水保志工

中央社 – 2013年10月24日 下午4:34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24日電)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水土保育志工各個身懷絕技,元老志工陳正改善用他的專業氣象智識,致力水保工作約20年。

台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一平表示,大地工程處成立已3年,共計有154名水土保育志工,分別為貴子坑、內溝溪及內雙溪水土保持志工等3個中隊,他們用心守護大地,獲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多項獎項肯定。

大地處長黃立遠指出,水土保持志工平時提供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內溝溪生態展示館及內雙溪自然中心等地的水土保持及生態解說服務,同時也協助大地處推廣環境教育,防災教育宣導等工作。

首屆水保志工陳正改,在中央氣象局工作40年,負責天氣、颱風預報及防災部分,透過工作因緣際會投身志工行列,迄今已約20個年頭。

陳正改表示,志工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包括教師、工程人員或是園藝者都有,彼此互相交流學習,他也藉此獲益良多;此外,他也發揮自己的氣象專長,透過實際教具及實務操作,讓數據具體化,以生活化方式讓民眾了解氣象數字代表的意義。

為了幫助民眾更易瞭解水土保持重要性,貴子坑志工隊長張希雄說,將整理歷屆志工解說做成教本,再設計實際定點解說。

內雙溪志工隊長何浪誠也指出,未來解說將採定向遊戲法結合水土保育知識進行,例如像是直接取用在地植物甜菊和紫蘇,即可煮出最天然的花草茶,簡單方法長知識,又可增進和民眾互動。

大地處森林遊憩科長何明育表示,今年度參訪團體共計191團、參觀人次3萬6697人次。1021024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內政部長李鴻源:推動天災保險勢在必行

NOWnews – 2013年10月21日 下午1:55
記者胡健森/台北報導

內政部長李鴻源今(21)日出席1場颱風國際研討會時表示,台灣一定要推動天災保險,才能在災害發生時分擔政府所需投入的救災及重建經費,至於保額及保費方面需要經過精算,並與相關部會及立法院溝通。

李鴻源表示,內政部已經在著手規劃,雖然來不及在明年推出,但希望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把防災保險推出來,如此可避免每次一發生災害政府就編列特別預算,一編特別預算就得舉債;李鴻源舉例說,在美國,保險公司的理賠比例大約有60%,日本福島的保險公司也在311大地震後理賠相當高的金額。

李鴻源同時也表示,內政部積極推動「防災型都更」,目前台北、新北、台南3處已在進行中,內政部負責提供政策、給予經費協助,實際的執行權仍在地方政府;李鴻源強調,政府絕不能坐以待斃,等待災害來臨,因此政府推動防災型都更的腳步會越來越快。

……..文章來源:按這裡